2013年6月25日 星期二

文藝復興典型建築及其延伸:聖彼得大教堂(St. peter Basilica)剖析


文藝復興典型建築及其延伸:聖彼得大教堂(St. peter Basilica)剖析

前言:
提到文藝復興,不可不知道全世界最大的基督教教堂-- 『聖彼得大教堂』。基督將天國的鑰匙交給彼得,彼得成為基督在地上的代言人,將福音傳到世界。於是,在西元四世紀,君士坦丁大地在彼得的埋骨芝所建造了一座教堂聖彼得大教堂。到了十六世紀初,儒略二世將聖地移往羅馬,期望梵蒂岡成為新的耶路撒冷。一連串的重建過程從這裡開始。過程中共經歷了20位教宗、10位建築師,幾經修築,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教堂。聖彼得教堂能容納六萬人望彌撒,它是梵蒂岡的地標,它容納了古羅馬式、哥德式、文藝復興式以及後期的巴洛克主義等等風格,它是梵蒂岡城的地標,也是歷任教宗埋骨的聖堂。

大綱:
壹、聖彼得大教堂建築史(主要為重建計畫)
貳、計畫主負責建築師介紹(生平、聖彼得教堂修築成就)
一、布拉曼特
二、拉斐爾
三、米開朗基羅
參、建築細節分析(風格說明、構築介紹)
肆、結論








壹、聖彼得大教堂建築史

        聖彼得大教堂(拉丁語:Basilica Sancti Petri,義大利語: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梵蒂岡大殿、又譯作聖伯多祿大教堂,是位於梵蒂岡的一座天主教宗座聖殿,建於1506年至1626年,可能是世界最大的教堂,也是天主教會最重要的聖地之一。現址起造的第一座教堂,是改信基督教的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大帝於西元四世紀所建。在這座彼得聖堂的核心部位,環著一座古墳蓋了靈龕,據信此墳即是聖彼得埋骨所在。到了十六世紀初,四世紀蓋得這棟教堂被打掉半邊,以興建一棟更加美輪美奐的新堂,靈龕卻被保留下來了。當時教會之所以決定改建,部分原因出於實際:一千年的漫長使用已使舊堂殘敗不堪。


       
(未整修前的聖彼得大教堂)

        當時的教宗尼閣五世(又稱尼可拉斯五世,在位時間:1447-1455年)決定將教宗的住處遷到梵蒂岡後,決定整修聖彼得大教堂。他曾任命阿伯提(Leon Battista Alberti)擔任負責人,也任命賽理諾(Bernardo Rossellino)提出新建計畫,但尼閣五世在位期間,要處理的政治問題太多,無暇顧及這個工程。因此直到他過世,新建教堂的計畫上並無任何進展。直到五十年後,儒略二世(Julius II,在位期間:1503-1513)才開始這個龐大的重建過程。儒略二世是當時無比重要的業主,他能雇用了布拉曼特,並且讓他在作品中發揮最高潛能。
        不幸的是,儒略二世在1513年過世,布拉曼特也相繼去世,舊的教堂拆了部分,但新的教堂才開始,於是下一任教宗李奧十世任命了另外三位建築師接手,其中包括拉斐爾。而拉斐爾又在1520年過世,於是教宗找回了布拉曼特的學生-也就是設計法尼斯別墅的培陸奇(Baldassare Peruzzi)負責這個工程。這時經歷了1527年羅馬大劫掠,因此這個工程又停擺了。
        在培陸奇過世後,教宗保羅三世(Alessandro Farnese,在位期間:1534-1549)任命小桑加羅完成他的工作。小桑加羅於1546年過世後,保羅三世認為要一位夠份量的建築師才能完成這份工作,於是在1547年請到米開朗基羅來收拾爛攤子。
        米開朗基羅於1564年去世時,完成其中最浩大的工程之一拱頂,剩下的工作直到教宗思道五世(Felice Peretti,在位期間:1585-1590)上任,在他短短的五年任期,完成了許多工程。他任命米開朗基羅的學生得拉波塔完成。
        雖然在文藝復興時期工程可說是完成了2/3,但不久到了17世紀巴洛克時期,這個大教堂又大改特改,最後由貝尼尼將整個教堂整合收尾,並增添了聖彼得廣場。


貳、計畫負責建築師介紹

一、布拉曼特

                      i.            生平

        布拉曼特(Donato Bramante1444 - 1514311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建築師。在建築方面,與同時期的李奧納多·達·文西各領風騷。
布拉曼帖出生於義大利中部的烏爾比諾(Urbino)附近,也在米蘭住過一陣子。他本來是個畫家,因此當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到米蘭時,自然就成為達文西的伙伴,不過後來他卻放棄了作畫,而成為當代一個非常重要之建築師。

  1499 年,米蘭被法王路易十二佔領,布拉曼帖於是離開米蘭來到羅馬。1502 年,布拉曼帖在羅馬蒙托里歐(Montorio)聖彼得修道院中蓋了一個小教堂(Tempietto),這是一座義大利高度文藝復興時期標準原型之圓頂宗教建築。此建築之所以被稱為小教堂,乃是因為它具有古典異教建築特點之故。它完成於 1508 年,相傳是聖彼得被釘死於十字架之處。

  除了教堂外,布拉曼德也曾設計過宅邸,可惜目前已不存在,只能自畫中見到。雖然如此,他於 1509 年所設計的拉斐爾之屋(House of Raphael),仍然可以算是十六世紀最重要而且最有影響力之一的都市住宅建築。

                    ii.            建築成就

        布拉曼特在修築聖彼得大教堂前,前期卓越的成就來自聖彼得小神廟(Tempietto Di San Pietro in Montorio)小神廟位於聖彼得教堂的內院中,這個教堂位於台伯河對岸的小山丘上,傳說耶穌的門徒彼得在此殉難(後來正實是誤傳)。
        小聖壇室內空間非常小,可以看出它的功能不是為了多人崇拜而設計,而是一個紀念碑的建築物。在文藝復興的思想下,布拉曼特衷心於發展中心型(參考參、建築細節:內部形式)的教堂。他原先的計畫勢將這個小聖壇放在一個圓形柱廊中,柱子的直徑、高度、和聖壇的距離都經過推算,因此在柱廊中任何一個角度都可以看到聖壇,像是個完美比例的畫框(可惜這個計畫沒有實現)。

        後來布拉曼特將小神廟的概念運用在聖彼得大教堂上,他與儒略二世真正關心的為建築的象徵性,因此布拉曼特採用『希臘十字』的內部形式(參考參、建築細節:內部形式)作為設計。在布拉曼特那一代,集中式平面在數學上具有神學上的完美意義,反應上帝之完美。
       
        布拉曼特死後並沒有留下確定的設計給接班人拉斐爾,除了主要柱墩的基礎,即規劃與柱墩相連的大拱圈之外。然而,這兩個因素決定了現有建築的尺度:宏偉壯麗的大教堂。

二、拉斐爾


                      i.            生平
        拉斐爾(義大利語:Raffaello Sanzio148346日-152046日),拉斐爾是畫家,也是建築師。當他年少的時候,是跟隨翁勃利亞﹝Umbria﹞派畫家佩魯吉諾﹝Perugino﹞學畫。在佛羅倫斯時期,他吸取十五世紀繪畫精神,並吸取了達文西的技法,而逐漸形成圓潤柔和的風格。他用世俗化的描寫方式處理宗教題材,並且參用生活中母親與幼兒的形象將聖母抱聖嬰的畫像加以理想化。他的作品特色是充分體現了安寧、和諧、協調、對稱及恬靜的秩序。

  他在羅馬時期﹝1508 ~ 1520﹞的主要作品是梵蒂岡教皇宮中的四組壁畫:《聖禮的爭辯》﹝神學﹞、《雅典學派》﹝哲學﹞、《巴那斯山》﹝文學﹞、《法律》等,他選用歷史畫的方法處理這些帶有象徵性的主題,反映當時教會人士的要求。其代表作包括《西斯廷聖母》、《自畫像》、《教皇利奧十世像》等。此外,他還畫了不少建築設計圖稿。

                    ii.            成就

        拉斐爾接續布拉曼特的設計圖時才30出頭,他提出的興建計畫時發現兩個問題:一、要將『希臘十字』改為『拉丁十字』,原因是因為拉丁十字在儀式進行上有較多優點,特別的是能提供較多列隊行進的空間。二、要如何讓拉丁十字予以興建的部份連接。拉斐爾在聖彼得教堂的興建中貢獻不多,便因發高燒猝死羅馬。

三、米開朗基羅


                      i.            生平
        文藝復興時期的巨匠米開朗基羅是一位畫家,也是一位雕刻家。但是從建築藝術的角度來說,他更是一位傑出的建築師。
  米開朗基羅生於義大利阿勒佐﹝Arrezzo﹞附近的鎮上,他從小就展露才華,在諸多藝術之中,他個人特別喜愛雕刻,一直以雕刻家自居。米開朗基羅的建築完全是自學而來,雖然連他自己都不認為他是一位建築師,但他所完成的建築作品,仍然使其可以躋身於文藝復興偉大建築師之列。
  米開朗基羅很善於運用各種元素,將一個室內空間雕刻成如他的雕像或繪畫般富有張力。他在建築、雕刻和繪畫三者上之風格是一致的,這種一致性是來自於他對人體的認識和了解,就如同他曾說:「建築結構的元素必須要遵循人體之結構法則,如果此人不是人體構造的大師,他絕對不會了解建築之原則」,他的靈感可以說是來自於人的靈魂及人體美。
  米開朗基羅設計的建築物,層次豐富,立體感很強,光影變化劇烈,風格剛勁有力,洋溢著英雄主義精神,同他的雕刻和繪畫風格一致。他也善於把雕刻同建築結合起來。常常不顧建築的結構邏輯,有意破壞承重構件的理性形式,如把圓柱子嵌在牆內,用薄薄的牛腿承托柱子,額枋和山花凹凸斷折等,表現出一種激動的、不安的情緒。因此,他是矯飾主義的開創者。巴洛克建築的建築師們也把他奉為導師之一。

                    ii.            成就
      現在的聖彼得大教堂,即使融合了多位建築師的風格及改造,也仍不諱顯得太過突兀,原因除了經歷的主要建築師都非常尊重已完成的設計之外,最先的設計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當米開朗基羅接手時,可看得出米開朗基羅對於布拉曼特的不滿,但他仍尊重布拉曼特原始的設計。他將整個空間做了整合,使空間更加乾淨俐落。
      米開朗基羅在平面上做了修改,讓希臘十字的入口端布和背面對秤,而做了一個正式的入口。拱頂是個大挑戰,布拉曼特原先採取與萬神殿相似的四周承重拱頂,但米開朗基羅則參考了聖母百花大教堂,使用了雙層拱頂。
      以米開朗基羅當時名氣,大可大改前幾位建築師所做,但他非但無如此,還謙卑的尊重前幾位建築師的成就,將自己看做一個整合者。

參、建築細節分析

        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多採用對稱、比例、等距等古典元素的融入,門窗的間距講究規律性,建築也以中心為軸線而擁有相似對稱的左右邊。比例則是以長、寬、高之間的關係為主,最佳狀況是以簡單的幾何圖形架構的寬度及長度關係。所採取的比例多為23之間的整數比(取自畢達哥拉斯的協和音程)。
        基於以上等大原則下所做的發展,都是為了配合等比及等距之間的和諧關係,將古典元素融合進建築裡則是第一首選。
        以下為文藝復興建築的三大特色:內部形式、柱式及穹頂。

一、內部形式:希臘十字、拉丁十字
        為紀念耶穌被釘十字架,教堂的空間平面採用十字型是合理的演變。最常被使用的是「拉丁十字」,它是一個長軸加上短軸的十字,另一種則是兩
程中仍有太多﷽﷽﷽﷽﷽﷽﷽﷽﷽﷽﷽文藝復興建築,聖彼得大教堂在個軸等長的平面,被稱作「希臘十字」。

拉丁十字:
        拉丁十字在使用上更增加了教會儀式的彈性,一方面它可以用作側面的入口,另一方面當參與的儀式的人很多時,可將翼廊朝向十字相交處,容納更多人,規模沒有那麼大時,副堂可被向中央,本身就形成一個較小的崇拜空間。
                  

(拉丁十字/米開朗基羅在聖彼得大教堂的設計圖)

希臘十字:
        幾位著名的建築師都偏好希臘十字,因那形狀不僅左右對稱,前後也對稱,符合中心型的平面。但對儀式的進行卻有其限制。一個中心的平面,祭壇要放哪裡呢?若放在最中央,儀式進行時神父要朝向哪邊?希臘十字讓使用時產生矛盾的現象。

                    

(希臘十字/布拉曼特的聖彼得大教堂平面圖)

1.        柱式
        圓柱是古典建築最具特色的部份,圓柱頂上必定覆有橫向的檐部:檐部由三個要素組成,有下而上分別是:橫樑、檐璧(也稱中楣)即突出的檐口。
       
        文藝復興建築之父布魯內列斯基恢復了檐部,同時代表了以嚴謹的幾何圖形、水平的連續性即某種程度的僵硬,取代了連拱廊本有的垂花裝飾效果,關鍵性的標示了文藝復興的建築風格。

        柱式系統的概念主要來自和諧的秩序。主要是觀察初步視覺誤差而得到的結果:如果有一棟建築有數個等高的樓層,較高的樓層因與一樓的行人相距較遠而感覺高度遞減,整個建築往上看會越來越小。因此採取將樓層逐漸增高的方式來調整錯覺,柱式就是用來固定出不同樓層高度的合理比例。
      

(同樣的柱高會產生前長後短的錯覺)

古典五柱式:
1.        多力克式(Dorico):粗短的比例、柱頭沒有裝飾、上方的檐部由狹窄的三槽板與浮雕裝飾圖樣的間飾板組成。
2.        托斯卡式(Tuscan):多力克式的變化形式、更加粗短與樸素,差別在少於三槽板及間飾板。
3.        愛奧尼亞式(Ionic):略微瘦長、柱頭渦紋為特色、檐部的裝飾較為繁複。
4.        科林斯式(Corinthian):更為高挑、茛苕葉式為特色、捲曲的一端成對角線向外展現、每一面的中心線端都有一朵玫瑰。
5.        混和式(Composite):與科林斯式相同的比例但有裝飾上的變化、柱頭合併科林斯式的葉式及愛奧尼亞氏的渦紋。




二、穹頂
         文藝復興時期建築的一項重點特色為穹頂。穹頂有兩種:一種是立於三角穹窿之上,另一種則和三角穹窿一體成形。三角穹窿的樣子就像是球體裁下來的一片凹面三角形,三角形球面維持了正方形平面,朝上演變為穹頂或圓鼓頂的圓形開口。穹頂的使用配合到向心型(希臘十字)的建築,被認為是最完美的建築型式。
                 

(聖彼得大教堂的穹頂像把雨傘直接落在三角穹窿上)

         聖彼得大教堂根據百花大教堂所做的典範,奠定了穹頂頂端開口並蓋上圓形小神廟樣式的燈籠塔方式,也使穹頂能有一個古代漸縮形式的收口。

                   

(聖彼得小教堂剖面圖-燈籠塔形式)


肆、結論

        聖彼得大教堂的建築史可以說是綜合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精髓,同時又囊括進了其他風格(哥德式及巴洛克式),整體的建造過程中有太多細節。要將全部的建造史、建築師及構築細節說明清楚,那可能要寫成一本書才行。整份報告主要是挑幾位重要的建築師以及聖彼得大教堂內所採用的建築特色,藉此從微觀的單一建築放眼到其他的文藝復興建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